[教學筆記] 教學助理:用各種方法帶領學生閱讀劇本,但學生還是無感,怎麼辦?
續談之前的 [教學筆記] 如何幫助大一學生閱讀劇本。
如果請學生閱讀並思考以下三方面:舞台指令,文本帶給自己的感受,視覺與空間,而學生依然無感,看不懂是一方面,但看得懂的人的唯一心得卻可能是「很無聊!」(該劇本是超好笑的Sure Thing啊!),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以下是我作為教學助理的想法,也參考了系上老師的教學心得,整理為以下幾點。
- 先:表示同理。
其實大一學生多半處於很迷茫的狀態,人生哲學三大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這番認識自己的初探,常常自大學始,談文學這件事,對他們太遠,也太難。
因此,有時候他們表達這樣的字句,多半也是反映自己迷茫的狀態,或是單純跟課堂助教打屁聊天,跟文本真的無聊或無意義的狀態沒什麼太大關聯。先表達同理,也方便後續了解。
- 再:詢問為什麼(Why)。
很多同學在處理文本時,覺得困惑,甚至挫折的原因很多,語言上的困難,需要時間消化等等,但最常見的,就是還不會問好問題,而好問題的組成往往圍繞在為什麼(Why)跟怎麼做(How),中心思想確立後,才有了做什麼(What)。
雖然大一的學生積極做事,但在為什麼與怎麽做的鍛鍊上相對缺乏訓練,因此這個學期,我與老師以提交proposal與拍攝影片,作為期中評分;本人也開放固定的Office Hour與學生討論,漸進訓練學生習慣由為什麼與怎麼做出發的思考方法。
- 進階:引導同學自發性地詢問為什麼。
如上,在Office Hour時,我採取大部分自己遇到的教授的方法,在學生請我閱讀其Proposal或其他作品前,我會蓋起來,並且請學生以口頭的方式,告知我脈絡,論點,與為什麼做特定的美學選擇(aesthetic choices)。通常學生在這邊很容易卡關。也正如自己的經驗,如果沒有確切論點,則很容易長篇大論,但證據薄弱,也文字空洞。因此,口頭詢問學生為什麼,甚至問更多問題,有時學生反而會有更棒的答案。
例如: 於Sure Thing裡本來在戲外,但最後存在戲內,男女角色按下的鈴聲,如果要進行在地化的改編,同樣呈現反覆又合理於戲裡戲外的聲音,該怎麼做呢?經過詢問Why,How,What的輔導,學生提出便利商店的開門音效或是學校電梯的提示音,作為恰當的改編。
又例如:Antigone劇本中的歌隊(Chorus),具有評論,道德勸說,引導觀眾思考的色彩;劇本內也有神之旨意與人之命令的衝突。引導學生後,學生提出希望讓這個劇本內溫暖又暗暗支持Antigone的歌隊,成為現代的諮商心理師;而神之旨意與人之命令的衝突則化為同性戀女兒與宗教信仰父輩的衝突,呈現世俗化與現代台灣,在處理神作為正義的議題的切面。
這個階段,我會指出 Why does it matter question,請同學留意作品不必然被看見的可能,我們透過這樣的劇本改編希望與之對話的目標群眾(Target Audience),與此時此刻閱讀/分析/訴諸某個文本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雖不必強迫學生立刻給出答案,但也期待透過詢問Why matters,鋪墊學生修習高年級文學選修課的基礎。
- 最後手段(Last Resort):如果以上步驟真的行不通,同學真的還是無法回答出任何問題,則由文本出發,請他聯想自身的生活細節與事件,或是社會新聞與抗爭,到達實際的體驗。
這個方法由系上老師,黃涵榆老師提供給我的。老師本身多方參與社會倡議,除了本身教職,也筆耕於非學術書寫的投稿。而的確,本身的經驗是,如果教師能給出社會上的文本,也讓同學思考自己經歷過的文本,那學生會更樂意接觸不同文本,甚至主動閱讀與學習。
閱讀課內文本只是起點。透過文學教學,於抒發感情或檢驗自我之餘,學生作為個體,得以自文學出發,最後走出自己的路,或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出一條路,是我的最終目標。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