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八月近期讀書筆記|看展記錄
08.04 於Station&Cafe(超讚的咖啡廳,音樂品味超好)
- 卷四:白色的賦格:再次讀到伊格言的導論。國中等媽媽加班時,沒事常讀聯合文學,也常讀到叛逃醫學系的他,多次發表。可能我的理解能力沒有像他這麼好,對我來說他的文字讀起來依然有點晦澀、黑暗,好像大學時在讀一些18、19世紀時候風格縈繞的英國文學,心也會跟著揪一下,頭也會痛一下。希望不是我書讀太少啊(當然,學海無涯,時刻學習)。
- 好故事!先抓住人物內心戲:第二次閱讀這本書,第一次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當時創作的欲望很強烈。總而言之,內心戲、小劇場、內心轉變,這些便是讓觀者進入故事的好方法。這本書也讓我想到許榮哲寫過小說課,大量、明確的案例分析,對於入門中的入門十分友善。
- 故事的解剖:比起技法,此本書的心法更為振奮人心。節錄以下片段:「你必須熱愛寫作,也必須能忍受孤獨。(p.27)」、「作者必須相信自己寫的東西。(p.70)」、「『創造力』是指在創意上該包含什麼、該捨棄什麼的抉擇。(p.81)」、「我們的責任只有一個:說出真相。(p.134)」。帶著真誠、善良、熱情,這些目標將會是畢生追求。這些原則彷彿讓我再次想到現在台灣文學界當紅的非虛擬寫作,還有最近在北美館與國美館的洪瑞麟展(洪老師說過,真很重要,善也來自真,非常令人感動),在美感、真相、歷史感觸中取得適當的平衡,並且再次發揮文學的社會意義,也是我很相信的價值。
08.06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圖書館
- 為社會而設計
- 建築的表情
-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大快人心!單刀直入!算是我近期很愛的書。作者除魅藝術書寫必然無趣、過分堆疊、左右逢源的刻板印象,提倡藝評家必須憑藉良心、證據,展現清晰的論點與解釋,實為寫作的最高原則。作者不斷強調以下三大原則,我想也會是撰寫書評、劇評的良好骨幹,而真實的達到communicative的功用,發揮文字、文學、論述的力量:
- Q1:這是什麼作品?(本人注:敘述作品本體客觀事實)
- Q2:作品可能有什麼意義?(本人注:作品之內部、幽微思考)
- Q3:作品跟宏觀的世界有何連結?(本人注:明確告訴讀者這一系列真的「關他屁事」、「關世界屁事」)
✦.✦.✦.✦.✦.✦.✦.✦.✦.✦.✦.✦.✦.✦.✦.✦
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
北美館|瑪麗官:時尚革命者
國美館|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國美館|「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國美館|111年全國美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映像人間: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鏡像世界: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ᐟ.ᐟ.ᐟ預計看展.ᐟ.ᐟ.ᐟ
華山|至8.15|向光而生-臺灣人權攝影特展
中華文化總會|至8.21|備份一座城市
誠品信義店|至8.14|野老朝雄"連結"展 ASAO TOKOLO[CONNECT]
台灣文學基地|浪花台流:文學改編影視作品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園區|大浪來襲
國美館|8.13開展|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
留言
發佈留言